專訪新任崇基學院 校董會主席陳德霖 (1976/社會學)

身高六呎且彬彬有禮的他甫進門,便成為會議室內眾人的焦點。大家尚未就座,他就著緊地與院務主任張美珍博士談起如何加快校友登記進入校園的流程。此時負責接待的同事徐徐端上一杯加了奶的咖啡,他先禮貌地請同事多泡一杯黑咖啡,但特別補充說一定會先喝她那杯加了奶的。互相介紹過後,正要開始拍攝封面照,他著我們先等一等,原來為了配合訪問,他要先繫上預先帶來的崇基領帶。準備充足、清晰利落,他就是前金融管理局總裁,新任崇基校董會主席陳德霖(1976/社會學)。任期伊始,陳主席接受《崇基校友》訪問,暢談他的學生歲月和職場心得,更分享他對崇基氣質的體會和對崇基人的期盼。

訪問:鍾啟然(2000/翻譯)、陳樂瑤(2016/翻譯)

  

一個偶然 引路到一片樂土

中學就讀皇仁書院,同學十之八九都選讀香港大學,陳主席指自己入讀中大實屬偶然︰「中六時,一位來自中大地理系的老師帶我們外出考察,大顆兒從九龍翻過獅子山,到達那時還屬很遙遠的沙田,所以我對這一帶有很深刻的美好印象。我們有時又會乘柴油火車到中大吃午餐,在火車上匆匆經過不以為然,但當我們置身校園中,卻赫然發現這不甚起眼的山頭竟是個世外桃源。從嶺南場、荷花池,到當時初落成的圖書館,一切就如香格里拉般叫人神往,實在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校園。」剛巧那一年政府進行十年一度的大型人口普查,教育司署考慮到協助進行統計的學生眾多,便特別給予全港中六學生額外十天的假期︰「老師為了讓我們善用時間,便要全班同學都報考中大入學試,當成是日後港大入學試的模擬練習。兩所大學的考試語言及模式不同,中大入學試以中文為主,難倒了不少同學;由於我平日有旁聽中文科,加上認真準備,因而考上了。」對當時經歷過小學升中試和中學會考等公開試的莘莘學子而言,考入大學就是捱過那漫長而黑暗的山洞,千辛萬苦後終於迎來光明;而崇基校園,正是隱藏於山後的那一片樂土。

陳德霖(右一)與同學合照

點滴小事 累積成最美回憶

鄰近火車站的崇基校園是陳主席對中大的第一印象,當他選書院時自然不作他想。至於選讀社會學系,則是因為該系英語授課較多,對來自英文中學的他自然更吸引。從中學進入大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陳主席感到十分興奮︰「當時從高壓和考試主導的環境,一下子走進崇尚自由、純粹追求學問的校園,讓我十分享受每一刻上學的時間。加上終於擺脫了公開試的綑綁,課堂外有很多自由時間,我就積極參與崇基大大小小的活動。」身型高大的陳主席熱愛運動,每天排球籃球打個不亦樂乎︰「那時崇基運動設施遠不及現在完善,我們排球隊在石屎硬地排球場練習,地面十分粗糙。由於『落地必損』,我們都避免『瞓身』救球,久而久之我們亦成為聞名於中大的『不落地』排球隊。」

除了排球,宿舍生活亦在陳主席心中佔有重要位置︰「雖然我住北角,但當年宿位十分有限,一年級時未能獲派宿位,只能與幾位同學住在校園附近合租單位以節省交通時間。幸好從三年級起我終於有機會入住明華堂,在宿舍與同學們共度過美好的青春年華。」陳主席特別提到當年舍
監胡仲揚牧師每星期為宿生特別準備的大煲紅豆沙,以及與同層宿生宵夜的快樂時光︰「按常理宵夜只吃一次,但我們有些同學要一晚吃兩次,為什麼﹖因為他們要先陪女朋友吃,然後撐着肚子回來明華堂再陪自己的宿友吃呢﹗」陳主席回憶時,展現了平日較少見的一點佻皮。不是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很戲劇性的難忘事件,但是那些美好日子的每道微小,就在不知不覺間累積成最叫人回味的回憶。

陳德霖(後排中)在「不落地排球隊」留下不少回憶

赴美交流 親歷人外有人

大學四年,另一件讓陳主席一生受用的經歷就是代表崇基到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Lee作交換生。回想七十年代的香港,很多基建尚未落成,他甫抵美國便看見到處都是四線行車的高速公路,印象已十分深刻。硬件建設上的差距叫當年的陳主席眼界大開,但真正受用一生的,是當地學生對求學的態度︰「當時我選修了一科『科學的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全班人數不足十位。一天教授吩咐我們先閱讀八本書的指定章節,然後到他家中作客,大家一邊享用茶點一邊討論。」要在短短一星期消化八份閱讀材料,自言勤力的陳主席都感到吃力。這時他又想起赴美前,朋友曾指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Lee屬私立大學,入讀的多為富家子弟,估計都以玩樂為主,不會太用功學習,於是匆忙間他只閱讀了兩份半的材料便到教授家中上課︰「教授就其中一份閱讀材料請我發表意見,偏偏就不是我準備了的那兩篇半,我只好硬着頭皮承認未有讀畢全部材料。當時教授也沒有怪責我,輕描淡寫地就問下一位同學。豈料各人都能侃侃而談,這時我才發現他們全都閱畢材料,準備充足才來上課。」這短短的一課對陳主席有如當頭棒喝,教授和同學的溫和回應反而令他更自責︰「當我自以為很勤力時,原來別人已做得比我更好。其實就算下一課我依舊不去閱畢所有材料,相信也不會有很嚴重的後果,但我是否滿足於得過且過﹖我又想到自己是首名代表崇基到該校的交換生,豈能有失學校面子﹖這尷尬的一幕帶給我的反省,成為了日後不斷自我鞭策的動力。」

加入政府 解決問題還靠苦功

從大學四年級起,思考前途是每位準畢業生的最大挑戰。陳主席本來最希望能再赴美國深造社會學或經濟學相關學科。奈何外國升學所費不菲,而當時系內唯一全職導師的空缺,已聘請了另一位成績較佳的同學,現實考慮下陳主席只好打消繼續進修的念頭︰「面對七十年代因石油危機而衰退的經濟,當時我寄了四十封致私人企業的求職信,皆杳無音訊。」此途不通,唯有另覓路徑︰「我當時投考了政府的廉政主任、行政主任等,幸運地所申請的幾個職位均報佳音。」陳主席回想獲得政務主任(A O)的面試機會時,也做了不少準備工夫︰「當年資訊相對匱乏,準備工夫也不易做;我每早在宿舍熟讀《南華早報》,希望掌握更多時事資訊。雖然這些資料未能在面試時直接大派用場,但最後我仍僥倖獲聘。」當時政務主任才剛開始本地化,陳主席以中大畢業生身份獲聘為政務主任也成為一時佳話。

擔任政務主任最大的要求並非專業學科知識,而是思考分析力,還有就是從查考檔案紀錄中,逐步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並掌握箇中考慮要素︰「即使你初步已出方案A是某問題的解決辦法,但仍要仔細地把解決方案B、C甚至D的利弊列出,反覆比較,才能避免思考盲點。要經過這個過程,我們才有充足理據得出方案A為最合適辦法的結論。」

陳德霖除運動外,也十分喜愛閱讀,當年被同學笑稱有「買書狂
熱症」

公營私營 清晰決斷為關鍵

縱橫職場四十年,陳主席先後於政府、公營機構及私人企業位居要職。回想起來,他覺得在公營機構的挑戰最大︰「私人企業的持份者單一,而且利潤主導,所有工作主要向上司、股東和董事局交待便可。政府不單看重結果,更要顧及程序;即使在任時政績多好的官員,只要在其轄下有一件事情出錯,就算該失誤不全屬其責,亦可能遭立法會及公眾問責。公營機構則持份者眾多,著重決策過程而同時不能得罪各方持份者,當中包括上司、股東、行政會、立法會、媒體、民意等,但現實是沒有一個方案能討好所有人。」

不論在公營或私營機構,陳主席認為要處理好工作,當中有四個要訣︰「第一、先看清問題,不要急不及待便回答;第二、不要先入為主,否則便可能會只看見對該決定有利的資訊,而忽略其他選擇的可能性;第三、不要猶豫不決,即使一個問題有很多解決方案,我們都總要選定其中一個然後行動,原地踏步是最壞的決定;第四、做事要決斷,世上沒有一個不影響任何持份者的解決方案。」這四個要訣條理分明且理據充分,陳主席把清晰的思維歸功於哲學系何秀煌教授的教導︰「雖然大學時我只上過半個學期何教授的課,但他卻是我的啟蒙老師。何教授讓我學懂思考方法,掌握如何正確命題,繼而如何處理問題,使我畢身用。」

文武雙全 也要德才靈性兼備

陳德霖校友剛於八月接任崇基校董會主席,便積極思考如何推動母校各方面的發展。回到最基本之處,陳主席指不少人覺得崇基人與其他大學、甚至其他書院學生的氣質不同。那麼何謂氣質﹖陳主席從崇基校訓出發,具體地以十二字概括出「止於至善」的精神,就是「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和「靈性修為」︰「崇基的學術及體育風氣均盛行,是為『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則講求價值觀、服務社會精神和待人接物的態度;而『靈性修為』則是對人生、人性的反思,還有對哲學、音樂、藝術等的修為。」校董會期望從這三方面,在不同設施及活動上積極推動崇基精神,讓同學在校內校外的不同崗位上都展現出與別不同的「崇基氣質」︰「所謂精神其實與人密不可分,崇基精神必須靠崇基人身體力行去體現,並代代相傳。我很希望各界對崇基畢業生有良好印象,而更多優秀學生亦會首選加入崇基,讓崇基繼續成為有口皆碑的信心保證。」

陳德霖二零一四年在崇基畢業禮上致辭,勉勵師弟妹。

願作沃土 栽出碩果累累

時代變遷很快,不同年代的同學均會面對不同的挑戰。在這鴻流中,陳主席寄語同學和校友要明辨是非,核心價值不會因時代而轉變,而是在順境逆境皆適用。他希望校友、教職員、書院和同學通力合作,一起追求及體現崇基精神︰「大學和各學院負責教學研究,而書院就像泥土一樣擔當傳授生活、待人處事、培養價值觀的重要角色。怎樣的土壤,就會種出怎樣的花果。作為校友,大家可憑經驗及能力貢獻母校,積極支持母校活動,包括參與學長計劃,為師弟妹提供寶貴意見,在學習、工作及人生各方面化作新一代成長所需的養分,使崇基這片土地更為肥沃。」當校友願意化作養分,滋潤泥土,這片土地就會長出豐碩的花果;今天的花果日後又將化作更豐富的養分滋養新一代的幼苗,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止於至善。

推薦書目

Outliers by Malcolm Gladwell

這書從不同故事剖析名人成功的因由。很多人認為天份最重要,但他們的故事卻說明成功往往是靠背後為人不知的努力,以及把握那一個時代的機遇。所以與其把明天推給不能控制的所謂「天份」,倒不如積極地憑自己努力創造未來。

推薦歌曲

《清平調》(合唱版) — 曲︰曹俊鴻、詞︰李白、唱︰鄧麗君/王菲

《清平調》是唐代李白寫的詞,當時是寫楊貴妃的美,透露了李白對楊貴妃的情意,也表達了他對楊貴妃受君王寵幸的恨。一代歌后鄧麗君於九零年代初,邀請作曲人曹俊鴻為這首詞譜上旋律。鄧麗君曾進錄音室試唱過第一段作為樣本,但後來未及完成整首歌便不幸離世。最後由王菲於二零一三年,亦即鄧麗君六十歲冥誕那年完成餘下部份成為合唱版。這首歌跨越千山萬水,延綿萬里,最後流傳於世;足證只要是好的作品,總有人願意承傳。

2021-09-24T17:54: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