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抗疫 — 從恐慌到染疫康復」 — 梁淑瑜(2006/社工)、葉珮嫦(1989/新亞/內外全科醫學)、葉妙妍(1994/心理學)、余紫達(2007/電子工程)

本港第五波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終於在四、五月開始緩和,隨著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市民生活有望逐步恢復正常。回想起疫情最嚴重的二、三月,每天確診人數動輒過萬,核酸檢測站外大排長龍,市民為購買快測劑、藥物、糧食等物資四處奔波,全港幼兒園、中小學提早放特別暑假……大家的生活都大受影響。與此同時有關抗疫措施的傳言及消息滿天飛,大家難免感到無所適從和焦躁不安。我們每天都反覆思考,怎樣才可有效地預防感染?萬一自己或家人不幸確診,在醫療資源緊絀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處理?

崇基校友會於三月二十四日晚上舉辦線上講座,主題為「陪你抗疫 — 從恐慌到染疫康復」。由親子調解專家梁淑瑜(2006/社工)主持,邀請老人科專科醫生葉珮嫦(1989/新亞/內外全科醫學)、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1994/心理學),以及經歷過一家人先後確診,現已康復的余紫達(2007/電子工程),從醫學、心理及康復者的角度,解釋有關新冠疫症的種種迷思,並提供疫情中保持身心健康的建議。今期《崇基校友》把當晚講座內容記錄整理供校友細讀參考,希望與校友共同紓解抗疫兩年多來的身心壓力,攜手跨過新冠疫情這一難關。

「陪你抗疫 — 從恐慌到染疫康復」


整理 : 鄭穎茵(2006/中文)、梁淑瑜(2006/社工)

新冠肺炎與流感或感冒有何不同?

梁淑瑜(2006/社工)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和新冠肺炎都會引起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以及全身性症狀如:頭痛、全身痠痛及疲倦乏力等。新冠肺炎患者更會失去味覺或嗅覺、肌肉痠痛和腹瀉。雖然這幾種病毒的病徵相似,但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比感冒和流感嚴重得多,超過七成的出院患者在發病後六個月後仍有至少一種症狀,最常見的是疲勞乏力、睡眠障礙和焦慮抑鬱,另外身體其他系統亦受一定影響,如腦霧、健忘、心律不正、胃痛、經期改變等。所以我強調新冠肺炎絕不是普通感冒或流感,大家切勿輕視。

 

長者一般身體較虛弱,甚至有長期疾病,不少人擔心接種新冠疫苗後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你怎樣看這擔憂?

有關長者注射新冠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問題,其實醫學數據正好與上述擔憂相反。長者的免疫系統較弱、身體反應較慢,疫苗的副作用因此較年輕人溫和。相對而言,他們染疫後的死亡率高,但接種疫苗出現嚴重副作用則屬罕見,所以長者接種新冠疫苗的好處顯然大於風險。即使長者患有長期疾病,只要病情穩定就可以接種新冠疫苗。一般而言,注射疫苗後常見的副作用均屬輕微和暫時性,其中部分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呼吸過快等)更可能是由過度焦慮引致,與接種疫苗沒有直接關係。

 

疫苗保護力可抵抗新冠病毒嗎﹖是否不外出就不會染疫?

如果我們外出時與患者有密切接觸,自然會增加感染風險;但即使我們足不出戶,新冠病毒也有機會從建築物排水系統等垂直傳播,我們亦有機會從同住人士中染疫,所以注射疫苗十分重要。

有人認為從整體感染數字看,疫苗保護力似乎不足以抵擋新冠病毒,但其實本港可接種的兩種疫苗已獲證明有七至八成保護效用。當社區裏絕大部分人已注射疫苗,再配合大家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佩戴外科口罩,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預防呼吸道病毒在社區傳播。

 

有傳多注射疫苗會造成倚賴,甚至影響自身免疫力,這又是真的嗎?

其實這是謬誤。以學習新知識和應付考試作例子,當老師教授了一些新知識,我們總要隔一段時間溫習才能加深記憶,進而能夠應付考試。注射疫苗就是增加身體對病毒的記憶,幫助身體建立對病毒的免疫系統。當真的有病毒入侵,甚至出現變種時,由於身體免疫系統已經有記憶,所以立即有抗體對抗。試想如果我們不溫習便去考試,自然不懂應對考試題目,結果亦可想而知,所以我鼓勵大家盡快注射新冠疫苗。

 


疫情持續已一段長時間,最常見的生理心理負面影響是什麼?

疫情下通常有以下七種常見的生理心理負面情況。如你已經有多個訊號,請特別照顧好自己,或者提醒身邊的人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1) 害怕:擔心自己或家人染疫、疫情越來越嚴重、失業、倒閉或欠債;
(2) 神經過敏:整天瘋狂洗手清潔消毒,自己或身邊人有少許不適已很敏感;
(3) 排長龍或網購去搶購食物、藥物和物資,買太多,不論多貴都買;
(4) 易發脾氣、沒心機、唉聲嘆氣、失眠、沒胃口;
(5) 不習慣疫下受限制的生活模式,不知何時可再去健身室、約見親友、去旅行等;
(6) 在家工作欠缺自律:很晚才睡、食無定時、吃很多零食、沉迷網購;
(7) 身心症狀:因焦慮、壓力大引致頭痛、胃痛、作嘔、心翳、心跳快、手震、氣促等;或者出現皮膚敏感、濕疹、多了白頭髮、掉頭髮、賀爾蒙失調或經期紊亂等。

我們經常一聽到資訊就有很強烈快速的反應,例如知道物資不夠,就趕去搶購,我們可以怎樣控制自己接收資訊時保持冷靜呢?

我們其實很易受環境和身邊的人影響。很多時因為欠缺安全感,便會出於恐慌而作出不理智的行為,而這些驚恐是會「傳染」的。如果每日不斷為疫情而收看不同渠道的新聞資訊,或者太長時間只看有關抗疫的內容,我們的情緒就難免受到影響。這時你要看看接收這些資訊時,心跳會否加速和頭暈,如果是就要停下來休息了。

除了在吸收資訊上「適可而止」,我們亦要小心篩選資訊來源,多加觀察和判斷,思考該訊息是否可靠,也不要隨便轉發和輕信謠言。最好每日預留時間給自己靜一靜,這些空間可以協助自己整頓身心,保持清醒,做決定和行動時更理智。

近年很多人的工作模式都因新冠疫情而改變,例如要長期在家工作。當工作與個人或家庭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時,我們應如何保持身心平衡?

當工作與個人或家庭生活重疊的時候,會對我們造成額外的壓力。如果要在家工作,我建議在家裏劃分清楚特定區域,例如工作區和休息區,營造一個工作與生活分開而平衡的環境。在家工作時,我們亦可多留意一些重要但易忽略的細節,例如舒適的桌椅設計、充足的光線、正確的姿勢等。

即使是在家工作,大家都要訂下時間表,維持準時起床及多喝水的良好習慣,隔一段時間便要站起來伸展一下。當然多吸收新鮮空氣、有時間就散散步、曬曬太陽和做運動等都十分重要。總括而言,我們可以設定時間工作和休息,訂好適合自己的計劃,從而促進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疫情至今已兩年多,有些人說已經染疫不怕外出,有些人甚至說希望自己快些染疫也不想再長期擔驚受怕,我們又該如何處理這種抗疫疲勞的狀態?

抗疫太久,很多人都會感到疲勞,甚至麻木。從心理角度看,最重要是留意自己的狀態。我們可以多與親友利用視像互傳訊息,減低自己的孤獨感。雖然疫情已持續了一段長時間,但我們要避免過分焦慮或鬆懈。保持健康規律的睡眠和飲食習慣,有空時可做鬆弛練習如瑜珈和冥想,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動如閱讀、繪畫、烹飪等調節情緒,還有切忌在鬱悶和焦慮時以吸煙酗酒、瘋狂購物、甚至濫藥等去減壓,這些不當行為往往會招來更嚴重的麻煩,結果得不償失。

有些父母在疫情期間過分緊張,甚至不讓小朋友上學,怕小朋友染疫,心理壓力很大,有沒有辦法協助父母釋懷?

疫情期間家長的壓力實在很大。有些小朋友因為沒有老師管束,不自覺地變得沒有那麼規律及自動自覺,加上長時間在家以視像形式上課,對家長而言就像「困獸鬥」一般,親子衝突自然會增加。雖然疫情令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但家長們可嘗試在困境中學習感恩,換個角度想,難得有個長假期給一家人相處,也未必是件壞事。我們可趁機培養孩子正面、積極和樂觀心態,也可以鼓勵小孩子放眼四周,除了看到自己一家,也要感謝各醫護人員、慈善團體、街坊義工的默默付出。如有朋友好久不見或者附近有獨居長者,亦可以傳訊息或打電話關心他們。這些小事都讓別人感受到關懷和溫暖,積少成多就能讓社會匯聚關愛氣氛。

 

已經是幸運 — 康復者的心聲 — 校友余紫達

當你得知染疫後如何處理?當時心情怎樣?

我一家四口,包括我和太太、當時約十個月大的兒子和家傭,四人輪流染疫。太太在確診後獨自在房間飲食和睡覺,每次出來使用洗手間後我們都用一比四十九的漂白水和消毒藥水清潔,全家人二十四小時戴着口罩,每八小時換一次口罩,令飛沫接觸減至最少。能做的功夫,我們都做了,但最後還是全家確診。還記得最後連家傭都染疫時,心情難免受影響。當時正值香港確診總數上升至以百萬計,我們的心情波動更大。

雖然當時身心都不好過,但我仍未放棄,最重要提醒自己保持鎮定。如果確診了,就應根據自己的徵狀對症下藥。如發燒的話便服退燒藥、咳嗽就吃咳藥水枇杷膏等舒緩身體不適;還有要多預備一些維他命C或D增強抵抗力。當時我想,事既如此,能做的就是調節自己心態,不要擔心那麼多,專心休息,畢竟要康復還是要靠自身的抵抗力去對抗病毒呢!

染疫過程中你有一些實用的防疫資訊和大家分享嗎?

我確診時市面上快測劑供應仍十分緊張,牌子選擇亦有限,結果我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採購足夠的快測包,方便隨時使用。另外我建議可每日用血氧機測量血液中氧氣含量,如果低於正常水平(即百分之九十)便要求醫。此外,有網站會按病毒量高低準繩度列出三百多種快測劑的表現,如快測劑在病毒量低時的準繩度只有約六成,便不適合用來量度低病毒量了。我還記得有同事的家人染疫,他在睡房門口放置垃圾膠袋,每一小時更換一次,並噴上消毒劑。結果那位患者並沒有傳染同住的家人,可算是個成功的例子。我們可以參考這些方法,預備好心情去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

康復後的身體狀態還好嗎﹖現在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雖然現在我康復了,但仍時有少許咳嗽,晚上亦會「咳醒」。我覺得身體整體是虛弱了,急速步行時會氣促。「出關」(不用再隔離)後第二個星期我已經開始緩步跑,由短距離開始慢慢增加距離,讓自己呼吸更暢順,氣促的情況亦漸漸有改善。我明白復元是需要時間,稍後我便會做一個全面的身體檢查,看看肺部是否仍有損害。現在我們全家一有空,便會帶同小狗,到西九龍文化區曬太陽,讓身心都舒展一下。

你擔心再染疫嗎?

我曾經諮詢過醫生,染疫後康復,可以外出跑步了,日常生活亦可回復正常。不過病毒如果再變種,沒有人能保證我永遠不會再染疫。回想抗疫已兩年,我們由開始時極注重衛生,到後來放鬆了一些,再回復到十分緊張……說真的,大家都難以長期維持這種高度戒備狀態。我覺得長期太緊張或太鬆懈都不適宜,到現在其實自己已不太擔心再染疫。我跟太太說,我們撐了三年才染疫「已經是幸運」,更何況有數以百萬計的香港人跟我們有共同經歷呢。無論往後疫情發展如何,我們都一起積極樂觀面對吧!

2022-09-09T10:42: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