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種出 我們仨的夢想 — 古嵐軒(1991/工商管理)、郭志明Derek(1990/心理學)、張學良(1991/工商管理)

三個應林人在畢業二十多年後走在一起,你會想起甚麼?徹夜豪情暢飲感受男人的浪漫?還是到球場重溫那些年的光輝歲月?三年前古嵐軒Ku(1991/工商管 理)找上他的應林兄弟郭志明Derek(1990/心理學)和張學良Howard(1991/工商管理),談及開辦有機農場的創業大計。三人幾經思量,決定憑創意、知識和經驗 開拓一門新生意,希望這個新產業能為食物安全、保育土地盡一分力。


十一月中訪問之際,三人分隔三地 — Ku身在順德南沙島的「仨應龍舍」、Derek剛到上海投入新的正職工作,只剩Howard一人在香港,大家唯有靠網上通訊聯絡。農場在去年十月開業,沒幾個月便爆發疫情,三人在過去近一年都難以碰面,很多計劃都要不斷改變。種種挑戰不單考驗他們的危機處理能力, 更加考驗三人的友誼。回想當初,究竟三人如何相識?又為何合作創業?

疫情期間,古嵐軒(左上)、郭志明(左下)、張學良(右下)分隔順德、上海、香港三地,這次訪問亦是以視像會議形式進行。

那些年的那些事

Ku和Howard是同屆同學,在應林堂住在隔壁房間。Howard笑說Ku是宿舍的活躍份子,幾乎無人不識:「Ku在房間播放英國樂隊Japan的歌曲,由David Sylvian做主音,幾乎全幢宿舍都聽到!」Ku立即回敬︰「是嗎?我忘記了!」他自己最深刻的回憶反而是經常找宿友聊天:「有次晚上睡不着,凌晨一、二時找Derek去宿舍外散步聊天!」半夜兩個大男孩聊甚麼?「哲學問題、詩詞、音樂、都是無聊的事,總之甚麼都聊。」看似不着邊際,但其實友誼和信任就在天南地北的討論中慢慢累積建立起來。

Howard眼中的Ku有點多愁善感,又非常有理想,熱心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

「Ku總是把『第三次分配』掛在口邊,希望幫助弱勢社群享受經濟成果。」Ku 就覺得自己是個悲觀的樂觀主義者:「讀陶淵明的詩,覺得自己終有一日會做農夫。」也許他自己當年也想不到,這個夢想終於在畢業二十多年後實現。

從應林兄弟到創業伙伴

另一邊廂,Howard和Derek在學期間其實並未相識,Ku就擔當了穿針引線的角色。大約三年前,Ku接觸了「益生菌種植法技術」,萌生開辦有機農場的想法,於是聯絡Howard和Derek商量,因而介紹他們認識。Howard向來關注社企,亦習慣訂健康食品,很喜歡吃蔬菜。Derek則有同事家人曾患癌症,令他非常關心化學農藥對食物、環境和人的影響。兩人仔細聽完Ku的計劃,非常認同和支持。一次Howard和Derek陪同Ku去見投資者,但因雙方對投資回報期望不同而合作告吹。Howard回想:「在商言商,我們明白投資者有他的考慮。既然別人不做,那麼不如我們就自己投資吧!」原來最適合的人就在身邊,兄弟一拍即合,變成創業伙伴。

Ku曾在香港從事傳媒業,又曾在內地創辦文化營銷公司。四年前,他在內地農業科技公司推動仿生科技環保農業項目。現在他全情投入於農場營運、農業技術、物流及國內銷售。Howard和Derek各有正職, Howard現職上市基建公司財務總監,曾在航空、礦業、塑料、醫療器材等跨國公司擔任要職;Derek從事跨國資訊科技公司、專注數碼行銷廣告,有二十年在內地工作的經驗。二人運用他們在不同行業累積的經驗和人脈協助,負責銷售、推廣、業務發展、提供業務意見。

波折重重的創業路

三人雖有亮麗的履歷,但創辦農場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Howard坦言在大公司的財務營運經驗,其實不太適用於初創公司︰

「我轉而做不是我自己專業的範疇,開發策略性合作伙伴、投資等。」Derek負責財務,並構思市場推廣、營運「仨應龍舍」的社交網站等:

「雖然有初步分工,但作為初創公司,其實沒有分得太清楚,很多時候都是大家一起做,摸著石頭過河,互相照應。」

農場由籌備至營運以來,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困難。農場選址經過一番研究挑選,最後在Ku媽媽的家鄉廣東順德南沙島,找到一片適合土地。看似不錯的開始,但創業路上豈會一帆風順?不久農地就遇到乾旱、暴雨、蟲害等天然災害,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回到最初的理想, 仨應龍舍種植過程不會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生長激素及轉基因物質。他們就是明白化學肥料對土壤的遺害深遠,所以才自己開設有機農場;但如果不用農藥,又能否解決種種難題,達到大規模生產呢?

解決問題靠突破常規

幾經多番努力,他們終於研發出新技術「仨應益生菌種植技術」及「仨應三維灌溉系統」。Ku解釋前者以益生菌發酵分解有機肥料,讓蔬果更容易、快速地吸收養分;後者把仨應益生菌營養液從地上、地表及地下供應給農作物吸收:「就像我們飲用乳酸菌飲品,土地亦要有益生菌滋養。」農舍使用「少食多餐」的灌溉方法,使農作物更接近野生植物吸收養分的模式,更可同時讓益生菌重返土壤中,從而改善土地的質量,重建地下的生態系統。

仨應龍舍的營運模式有別於傳統農場,他們跳過批發及零售商,以「從農場到餐桌(Farm to Table)」直送方式銷售,大大減低批發和零售運輸過程中損毀和浪費。Ku表示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證出品的質素:「有些不良販商會把十斤有機菜加入十斤其他菜,然後全部當作有機菜銷售。」要完全直銷,仨應農舍最大的挑戰是要開拓及維持龐大的客戶群,同時要在下訂單、包裝及物流的每個步驟不斷調整,以達到互相配合:「為了把最新鮮的蔬菜提早一天送到,我們花了不少工夫跟速遞公司商討協調呢!」他們還精心設計了標籤,在蔬菜包裝上貼上二維碼,以手機一掃便可讀到他們的環保訊息。

仨應龍舍舉辦工作坊,讓參加者了解益生菌種植法。前排左起為Derek、Ku。

三人行必有我師

Ku和Derek都認為,由朋友變成創業伙伴,好處是信任的根基都建立在深厚的友情之上。Ku和Howard盛讚Derek非常有耐性和同理心,有不同意見時,他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有時情緒低落,好兄弟的好處就是可以支持你!就像聖經所說『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篇23:4)』」Ku和Derek認為品學兼優及跑馬拉松的Howard甚具智慧和毅力:「有時當局者迷,Howard常有客觀的意見、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想法。」農場在附近城鎮銷量不佳時,Howard提出速遞直送香港、團購、帶團探訪農場,加強客戶的認同度和聯繫以增加「翻單率」,為農場營運帶來新的機會。

三人行必有我師,Ku、Howard、Derek的性格、專長和經驗組成黃金組合。如果有校友想合作創業,他們又有甚麼建議?三人異口同聲表示︰「最重要是願景一致。」Howard對「轉變」感受至深:「要有心理準備,新的生意一定會面對很多不確定性。作為朋友也作為拍檔,我們會多溝通, 但亦要以客觀角度解決問題,不要害怕衝突而『和稀泥』。」Derek認為各人策略、執行方法總有不同,要以同理心去理解︰「朋友一起合作,可以鞭策自己,但有時又可以放鬆一點。Hope for the best. Plan for the worst.」

以創新意念回饋社會

三人均曾修讀工商管理,在不同行業工作二十多年後,最想做的並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為了人們的健康、另類社會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作出貢獻。仨應龍舍成立時間只有一年多,目前仍向收支平衡的目標努力,但長遠而言,仨應龍舍的終極目標是把這個模式推廣至全國各地。他們致力研發新的耕種技術,同時在生產農作物外,計劃把業務擴展至順德旅遊服務、社會公益、教育工作等。仨應龍舍亦把有機農作物送贈或以批發價錢售予老人院和學校,更與當地學校合作,教育小朋友愛讓大自然。

關關難過關關過。身處三地的三人,來年繼續朝著共同的理想進發。

2021-01-12T12:44: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