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至上 — 林恩賜(2006/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

時光飛逝,二零零五年參加內地服務學習計劃的經歷,回想起來,箇中感受仍在心頭。那年我們十四位崇基同學,聯同四名來自南韓及日本的同學,還有一位上屆畢業的校友,一同到廣東封開,為縣內十六間小學共五十位老師,安排一個兩星期的英語教學培訓課程,並在最後一星期,為五十位小五學生安排課外活動。

當時內地正改變教育政策,從前中一才開始教英文,後來提早至小三至小六便開始教。這政策更改令小學英文老師嚴重不足,很多年青的中文和數學教師,都被學校安排轉教英文。那時網絡不發達,借用的學校也只有兩三部電腦供老師輪流上網,更別說手提電腦和wi-fi了。在有限資源下,他們幾乎沒有英語教材。我們同學分為三組,「聽講組」和「語法組」各準備一星期教案,到了星期六老師就要分成小組試教,讓小五學生來試學,而最後的「活動組」則負責準備課外活動。

善用創意 改良課程

出發前,我們五月便開始準備和設計課程內容。「專題討論」的指導老師左治強也給我們講解很多英語教學手法,以作參考。我們準備了大量初中教材,有英文歌、故事、語法練習等,可是到真正實踐,效果卻不理想。我們沒想到老師們的水平參差,對比香港由小一至小六程度都有,有一兩位甚至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還未全背熟。我們的課程安排與他們的實際需要和期望有很大差距。有見及此,我們放棄初中教材,重新編寫高小教材,然後把老師分成不同小組,有些更安排個別指導。每一節課後,大家便立刻開會檢討,調整內容。很多個晚上,大家都用英文開會至十一時。過程雖然辛苦,但後來教學情況逐步改善,也是值得。

當地的老師們都非常勤奮,有時病了仍堅持上課,其中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我們要教英文文法中動詞的現在式、過去式、以及其過去分詞,有些詞彙的變化比較複雜。我們在這個課題上花了很多時間,但老師們依然十分吃力,進度也漸漸滯後。我們亦開始感到氣餒,但組員間不忘互相鼓勵,加緊開會討論改善方法。後來大家運用創意,以遊戲帶動學習:每人抽一個字詞,然後尋回自己的「家人」(亦即那個字詞的其他變式)。當教學效果開始有了改善,我們便決定多動腦筋,構思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

 

真誠交流 教學相長

課堂後期運作漸見暢順,老師們非常熱情,住得近縣城的,邀請我們到他們家作客。我們一起吃飯聊天,與老師們打破隔閡,真誠地溝通。相比課堂上的交流,課後的相處更讓我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認識更多內地僻壤居民的生活實況。誠然,出發前我們只集中準備教學內容、構思培訓方法,但真誠的交流也是服務學習計劃的關鍵元素。服務不一定單方向地向受助者提供援助,服務者和受助者之間可以互相學習,無論課堂內外,教與學都是平等的。在最後一星期,崇基同學為小五學生安排了校內定向、土風舞、摺紙和紙黏土、水力箭、雞蛋撞地球、各國文化介紹等活動。南韓同學穿起韓服,我也帶來了日式浴袍。孩子們在校內主要是讀書,沒甚麼課外活動,今次大開眼界,更是第一次與日本人和南韓人接觸,都顯得非常興奮。

課程完結後,當地小學老師在原稿紙上寫感想,然後影印派給我們,結果足足印了七十頁,滿滿的都是感謝。最初參加服務學習計劃,我只希望畢業專題研習能夠既好玩又獨特,從未料到會認
識了一班好朋友,包括導師、組員、外國同學,這亦是參加計劃的最大得着。我跟同組同學一起經歷整個旅程,一起感受挫敗、分享喜悅 — 那份親切感,常在我們中間。近年我搬到廣州市生活,但人在城市,未如當年參加服務學習計劃般了解到偏遠地方的情況。這些年來,我深深體會到內地的地大物博,身邊人也來自五湖四海。當年的活動也算是我認識內地的開端,現在會以更謙卑,更虛心的態度來探索內地的生活文化。

我(左一)和崇基、南韓同學在課餘時參觀封開博物館。

教授封開小學老師英語,協助他們轉教英文科。

 

整理:麥嘉輝(2016/新聞與傳播)

2019-02-28T10:00:5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