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角度認識社會 — 訪問「崇基學院服務學習中心」主任蕭鳳英教授及項目統籌馮詠恩

顧名思義,「服務學習」包括「服務」和「學習」。大學生做義工不是新事,到兒童院、老人院去送禮物、玩遊戲,服務是「施」與「受」的關係。然而,在「服務學習」中,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關係不是絕對的,而是雙向、能夠互換的角色。而且,「服務」與「學習」並行,同學認識自己,同時反思社會制度,培養同學的心靈和眼界。

反思社會 自我成長

「崇基學院服務學習中心」主任蕭鳳英教授希望同學可以透過「服務學習」,從另一角度認識社會各階層的人和事︰「服務學習令學生對社會議題有更深的認識,自己擬定和設計服務內容,當中亦講求組員之間的協調和合作。服務社會是公民責任,在過程中,他們能反思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為擴闊同學視野及接觸不同服務對象,每學年都會加入新元素,如戒毒人士、發展遲緩兒童、智障人士、老人、復康人士、新移民、警司警誡青少年等;內地計劃近年與「一專一村」計劃合作,到雲南偏遠的少數民族村落,協助提供幼兒教育訓練和公共服務推展。中心項目統籌馮詠恩除了處理中心日常行政工作外,還會與同學一起參與活動,從中協調和推動學生從服務中反思,有機會從另一角度觀察同學在過程中的得着:「同學來自不同背景和學系,少不免會有摩擦,有些同學不懂處理,以為只要忍到計劃完成便可,但帶着負面情緒與組員相處就不能投入計劃當中。一位九十後同學和一位八十後同學就曾遇到這溝通問題,及後經過協調和鼓勵,雙方道出自己的想法及期望,情況便有改善了,問題的癥結就是溝通方式和沒有好好表達對組員的期望。另外有一次與學生隨機構到學校進行禁毒推廣,遇到有中學老師灌輸『入唔到大學就係無用』的概念給學生,這經歷也叫我和同學反思為何現今的教育制度只有單一價值。」

放下身份 同行成長

去年詠恩與幾位同學參加了深宵外展服務,對象是「夜青」,同學們作為「外來人」,亦非來自社工專業,但就為機構的資深社工帶來很大的啟發和反思,感嘆同學與「夜青」間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其實是一個互補的關係,社工本身十分忙碌,沒有空間嘗試新服務;同學雖只參與三個月,但他們的加入卻能帶來新元素,亦可彌補現時服務的不足。有同學與夜青夾band,即使完
成服務後仍然一起練習和表演。」讀大學,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你和我或者都迷茫過。蕭教授明白,參加服務學習的同學,未必所有人都清楚自己的前路,但外展服務卻在某程度上,把大學生的光環摘掉,在過程中反思人生的意義︰「同學們不是提供服務,而是跟他們平等地交流和溝通。」除暑期進行的本地、內地及國際計劃外,服務學習中心剛開展了「本地服務學習體驗」,計劃於每學年的上學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探索社區,讓參與同學從服務經歷中進行反思。中心剛於去年第一個學期就進行了兩項先導計劃 — 「愛‧毛孩」服務學習計劃及「攝影看社區」。參加「愛‧毛孩」的同學們透過工作坊、到狗場接觸和照顧狗隻,學習「動物輔助治療」、照顧及訓練被遺棄之動物,學習活在當下和感受生命。他們還要帶小動物到兒童之家,協助「伴讀日」活動,教小孩讀故事書給動物聽,從而讓小孩放鬆情緒,透過觀察小動物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攝影看社區」則讓參加同學透過工作坊和實地考察來認識社區,從影像細說社區的故事,反思個人與社區的關係。蕭教授說同學們的回應都非常好,希望未來可以繼續把服務學習計劃由暑假擴展到學期中進行,讓更多崇基同學參加。

訪問:梁嘉麗(2004/社會學)

2019-02-28T10:11: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