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退休後,劉大成教授年底參加了兩位SLP校友的婚禮,校友們還趁機相約今年春節到他們的新居拜年。轉眼到了聚會當日,舊同學們鬧哄哄地參觀新房,派利是後更收到小孩子「新年多謝」的稚語祝福。在一片笑聲中,我們問起劉教授統籌SLP十多年的點點滴滴。
劉教授自二零零四年起擔任崇基學院服務學習計劃的計劃統籌,崇基學院於二零一三年成立「服務學習中心」後,劉教授就加入中心擔任副主任。每年暑假SLP都會籌辦本地及內地的書院通識掛鈎課程,又同時舉辦國際服務學習計劃,總叫劉教授忙得不可開交。在多年繁忙的工作中,他最深刻的就是開始籌備內地課程:「當時崇基希望透過在內地服務的經驗,增進同學對中國內地的了解,理念很好,於是我便試一試。」
十多年來,合作機構的地點幾經轉換,由廣東封開,轉到安徽,再到廣西陽朔和廣東中山:「我們也不懂太多當地社會的情況,十幾年來一直在變,沒有一個標準,不斷有新的挑戰和嘗試。」他謙稱是邊做邊學,第一年在封開不知如何入手,很着力要完成教授英文的計劃,同學每晚花很多時間在準備和調整教材上,卻犧牲了與小學老師和同學傾談的機會。第二年,情況改善了一點。幾年之後,目的地改為陽朔,那時才摸索出一套比較理想的安排。
教學以外 真誠交流
二零一零年,在陽朔的第一年只是去教高中生英文,大家覺得單是教書效果不夠,於是加入很多活動。例如在陽朔訪問污水廠,了解污染問題,嘗試深入認識當地社會,但也不是很成功。當地校長後來建議學期完結時安排一個聯歡會,讓學生表演,崇基學生發揮所長籌備活動,結果反應十分熱烈,對我們設計活動也有很大啟發。
對劉教授來說,最成功是與當地學生做家訪:「回到他們的鄉村探訪父母和鄰居,由崇基中醫同學教大家量血壓,關心家人鄰舍的健康情況,為他們按摩。在家訪後有學生主動問我們,可否把血壓計借給他,讓他可回去自己老遠的家服務家人同鄉。這個影響非常重要,我們就是希望讓當地人對自己的地方建立歸屬感,造福身邊的人。中學生自主性增加,由被動接收變主動,勇於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我深信這顆熱心在我們離開後,仍會延續下去。」
「陽朔同學一班四五十人,與本班同學也不認識,只埋首讀書考試,住宿舍也沒聯絡。透過我們介入,用活動和遊戲替他們破冰,幫助他們建立友誼。他們很開心,找到朋友和支援。當地上一屆高中生又回來與新一屆高中生交流。第二年我們再去陽朔,當地高中老師很開心,見到當地同學的轉變很大。這些真正的需要很難從數據和調查看出來,要到當地和他們相處才會知道,我們為他們提供的,就是更多可能性。」
自開展以來,SLP累積了很多經驗,劉教授見證了崇基同學和當地機構都一直調整和成長︰「以當地的需要為依歸,不同學系的同學合作,從中看到不同人的做事方法。」時代轉變,資訊愈來愈發達,崇基同學亦可在教授知識外,多做一些需要親身做才有效果的事情︰「教英文只是一個表面的途徑,每一年在教學以外為當地做的小項目都很多,影響最大的是兩地學生在三個星期的互動和交流,在傾談中分享對人生的看法,更從活動中促進對社區環境的聯繫。很多次服務完結離別時,大家抱頭痛哭,依依不捨。這些項目很難預計,一開始不會知道效果如何,最後做到的意義卻很大。」
實踐與反思 反覆循環
回想起二零零五年到封開,原來到步前三星期剛發生水災,水位有一個人那麼高,房屋都有水浸剛退的痕跡︰「這一年的經驗很深刻,崇基同學在當地西江水災籌款電視節目上合唱表演。節目廣播後,我們走在街上居民都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一班外來的人關心這個地方,為他們真誠地唱首歌,原來對他們是很有意義。」籌備過程應用了不同同學的專長,音樂系同學默寫簡譜和彈琴,日韓同學加入日韓文歌詞,來自上海的崇基同學則做普通話翻譯。其實當時有同學對臨時更改安排有意見,因為教授英文已夠忙了,為何還要花時間練歌?「但幾年之後回想,當時這決定是正確的。以當時的情況,雖然計劃好要教英文,但我們其實可以大膽一點,人性化一點,因應當地真正的需要調整內容 —例如少教一點英文,多些探訪居民。」
回看多年的經驗,劉教授發現要「放手」,才會有空間反思︰「SLP的精髓,在於反思、實踐、再反思、再行動,是一個循環。上一屆的經驗協助下一屆同學,過程中不斷審視需要和成果,即時回應。這很視乎合作機構的取態,如果他們寧願要劃一有規律的計劃,日程排得滿滿,就少了反思的空間。相反計劃彈性愈高,同學自主學習和投入愈多,體驗反而愈多。」這種自主學習的精神,要慢慢栽培,就算老師不在,同學也可以主動發掘該做的事。
從錯誤中經歷自主學習
如果同學已計劃好一切,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參與呢?劉教授樂於告訴同學以往經歷,但也讓他們決定是否跟從︰「要讓同學有空間發揮創意,才會做到更多的事。即使當初計劃的事未必幫到服務對象也不要緊,經歷和學習本身對同學的人生已有很大的意義。」教師的角色,就是協助同學從不斷的反思和修改中,學會主動、自發地學習,並把經驗傳承下去。雖然劉教授已退下服務學習中心的工作,但直至現在,他仍與不同屆別的SLP校友保持聯絡,不時邀請同學到他家飯聚。例如他去年前往日本,恰恰與十多年前從日本來香港參加國際SLP的女同學泉麻理見面;這邊廂收到Echo(孫根芳)在WhatsApp邀請劉教授參加她任職機構關於生命教育的活動,那邊廂他又在群組與大家分享他和阿賜(林恩賜)在素食餐廳參與茶藝活動的相片。SLP的服務精神隨同學廣傳,而點點滴滴的情誼,亦同時因這計劃長存於師生之間。
訪問:趙惠敏(2006/社工)、鄭穎茵(2006/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