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 — 吳靜雯(1992/心理)

訪問:陳以衎(1972/哲學)

去年七月的一個早上,窗外下?大雷雨,東華三院徐展堂學校師生卻忙於迎接來賓,在黃竹坑創校原址精心佈置的禮堂內,教育局的官員、該校校董和學生家長們都出席其三十五周年校慶的慶祝典禮,並細心欣賞由全校學生合作的才藝表演。學生們雖然是輕度至中度智障,但大家為了這天的表演,過去一年來都在老師協助下不斷努力練習短劇、歌舞、功夫、樂器合奏等,殊不簡單。

 

二百多人的謝幕

終於來到謝幕的時刻。雖然已經綵排過五次,大家心情仍有些緊張。家長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上,努力搜索自己子女的身影。在老師和家長義工幫助下,全體二百多位身穿各種顏色運動服的學生,紅黃藍白的都擠滿台前,一起向台下的嘉賓和觀眾鞠躬謝幕。這幾秒鐘的謝幕,也是吳靜雯校長兌現了她七年前對家長許下的承諾 — 她剛到任時曾寫信給所有家長,說要「為每一個學生搭建一個自己的舞台,一個都不能少。」

吳校長說起去年的這一幕仍然很感動。她的學生除了智障外,大多是自閉、或有其他情緒行為等問題 — 有些不會說話、有些不自覺經常搖晃身體、有些十分害怕接觸人 — 尤其懼怕人多擠迫的場面。回想謝幕一刻,竟然沒有一個學生發脾氣,而且更面帶微笑︰「為?這個很簡單的動作,家長都很開心,因為他們都意想不到他們的子女可以做到。」謝幕完畢,不少家長立刻走到台前跟孩子們擁抱,大家都為?這小小的大成就而十分感動。

吳校長回想第一次看綵排時,只有二十多位同學代表謝幕。當時她心想,我們二百多人都有表演,應該二百多人一起謝幕才是。但要在短時間內組織全體學生一起謝幕,對師生來說都似乎很困難,於是決定自己動手一起幫忙,她笑說:「在謝幕一刻之前,老師都想像不到這個目標有多偉大。」

 

 

獨立而有尊嚴的個體

對吳靜雯來說,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做這個小小動作,蘊含着重大意義。吳校長對特殊教育有個理想,就是要把每位學生都視作個人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他們獨立,從而建立個人尊嚴。吳校長希望在學校和宿舍,透過老師和社工把獨立的感覺帶給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依附着別人生活,亦不是別人的包袱,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獨立未必是外在的表現,反而是一種心態和感覺。吳校長心目中的獨立,就是「每樣事情都能說是自己的選擇,更有信心去為自己選擇,這其實就是獨立的表現。」能做到這一點,對一般學生來說都不容易的,她又怎樣訓練該校同學有信心憑自己的力量去作出選擇呢?吳校長的方法,就是把事情都放手給同學自己處理,由起床、刷牙、洗面、換衣服等自理的事情開始,培養他們獨立的能力。

 

那漫長的特殊教育路

吳靜雯一直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她的教育理念又從何而來?二十多年來她把一批又一批輕中度智障的學生培育成獨立而有尊嚴的個體,除了中間有七年曾在教育局負責智障教育課程設計和規劃外,其餘時間她都在學校裏,跟學生一起學習和歡笑。其實吳校長也不是從一開始便很清楚自己會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但她自小就對「如何學習」很有興趣 — 小學時在教育電視看過十九世紀既失明又失聰的美國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的故事,當時年紀小小的她已不斷在想,海倫既看不到又聽不見,究竟是怎樣學習的呢?

吳校長謙稱自己中學時不是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文理科都不突出,結果選了面試社會科學學院,在不大清楚的情況下入了心理學系。當時她最有興趣的科目,是馬慶強博士講授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有關嬰孩到兒童少年的心理發展。另一個對她影響很大的科目是「行為主義(Behaviorism)」,這科目讓她發現原來人很多行為習慣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除了讀書,吳校長當年亦十分活躍於校園生活,曾參加宿舍、系會、文宣隊等活動,認識不同班級和學系的同學。剛進大學時就遇上八九民運,當時大家都受很大衝擊,常常思考個人在時代中的責任。這一段段在校園裏的經歷和回憶,對她日後在工作中判斷何時要堅持,何時要妥協,都有很大的影響。到了大學畢業,知道有「特殊學校」,自己又喜歡當老師,於是應徵元朗晨曦學校並獲得錄用,那漫長的特殊教育路就正式開始,在那裏當了十二年教師。

 

轉變  還看父母的決心

回想二十多年前,社會大眾都不太認識自閉症(Autism),她初接觸時都好奇,有些學生經過訓練後會有很大進展,但又有部分學生依然故我,總是沒法自我控制。其中吳校長印象最深的是兩位小學一年級生,讓她明白父母的決心和態度,對孩子的成長至為重要。

當時班上一位同學十分偏食,他本身有自閉症,同時又有情緒和行為問題,激動時會把碗筷掃落地上,或是躺在地上大叫大喊,甚至動手打人。幸好他父母態度一致,同意孩子的行為交給媽媽處理,爸爸不會「唱反調」,媽媽遇到困難時亦願意聽老師吳靜雯的意見。那時小孩不吃飯也不吃菜,只吃即食麵,更不肯依時吃,任性起來又會在夜半吵醒媽媽煮給他吃。吳靜雯認為要處理他的問題,除了三餐要定時,堅持不吃便沒得吃外,更要媽媽下決心,不會半夜起床給孩子煮麵。

這事對當年初出道的吳靜雯是個大考驗︰「那同學遇到不喜歡吃的東西就嘔吐 — 他很聰明,要吐就吐。」年輕的她也要學會抵得住骯髒,不可因為他嘔吐而妥協:「你不可以表現得很厭惡,或者覺得很骯髒、很驚訝。當時我要學會很冷靜淡然地面對那些嘔吐物,再迅速處理,然後要他繼續吃。」那時老師午飯時間是要輪值的,為了這位學生,吳靜雯每天都到課室看?他吃午飯,有時一弄就是一個小時。這為期半年的堅持終於帶來成果,這孩子改善了他的偏吃問題,最重要是媽媽學懂了處理孩子的方法,孩子亦知道不可用激烈的行為來控制父母。過程雖然辛苦,但吳靜雯認為值得:「小朋友日後的成長,就會踏上正確的軌道。」這位同學現已畢業多年,目前在展能中心工作和生活。她相信,如果當年她和孩子父母沒有這樣決心處理,他可能仍會動手打人,更不會有今天的改變。

另一位孩子就沒有這樣正面的結果,他亦患有自閉症,加上有睡眠問題。小朋友不睡覺其實對整個家庭影響很大,因為孩子不睡可能會夜半在家搗亂,連帶父母亦不能休息,全家的情緒都承受很大壓力。當時校方建議家長堅持定時作息,也曾有三個月時間有明顯改善。後來這位小朋友改變策略,不再用發脾氣的方法,而是向父母撒嬌,要父母陪他玩,跟他講故事,以致原先定下的時間表無法執行。這次孩子的策略成功了,他媽媽狠不了心作出改變,作息問題就此日復日地拖下去。這學生現在十八歲了,吳校長得悉他每晚仍然無法好好安睡︰「對比兩個同學,分別就在於父母是否能下決心去處理。」

 

最忠心的員工  最孝順的孩子

特殊教育這一條路從來都不易走,經歷了二十餘年的工作,吳靜雯仍然充滿熱情和投入其中。她不單從智障學生點滴的進步中得到喜悅,更重要是欣賞他們的優點︰「從表面看,我們的學生外表可能不好看,甚至骯髒、嘈吵、舉止怪異,這些正正就是大眾對智障孩子的典型觀感。但是大家又是否知道,智障孩子是最忠心、最不會投訴抱怨的員工?也是最孝順、最懂感激父母的子女?」

當吳老師變成吳校長,就要在另一個崗位上指導前線教師去幫助學生。有時吳校長從學校招聘教職員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年輕人,對未來感到迷茫,亦未意會到「小我」與「大我」的不同價值,她也感到十分可惜。面對這時代的現實和困難,她明白年青教師需要有環境和政策的改變,加上資源上的支援配合,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她寄語有意投身特殊教育的年輕人,要清楚自己追尋的方向,不要輕易放棄。這一群孩子的成就可能難以用一般人的準則來衡量,但對於孩子的父母,和在這條艱辛漫長的特殊教育路上的有心人來說,他們都是寶貝,一個都不能少。

2018-09-26T11:33:09+00:00